常常有患者拿着自己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来咨询,问:“医生,我颈动脉有斑块,是不是快得脑血栓了?应该怎么治疗?能不能把它治没了?”接下来,我们一起谈一谈颈动脉斑块的那些事儿。01.颈动脉斑块是什么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动脉内膜下局灶性病变结构,临床上常通过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IMT<1.0mm为正常;IMT在1.0~1.5mm为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IMT>1.5mm为斑块形成。简单来说颈动脉斑块就是脂质、钙类等成分在颈动脉血管内膜下沉积所形成的局部隆起。▲正常内膜→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在临床上非常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颈动脉斑块。据调查,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动脉斑块检出率是40%,60岁以上的人群动脉斑块检出率接近90%。颈动脉斑块在临床上非常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颈动脉斑块。据调查,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动脉斑块检出率是40%,60岁以上的人群动脉斑块检出率接近90%。02.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评估评估颈动脉斑块是否危险主要看两点:一看斑块性质是否稳定,二看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当我们拿到颈动脉超声的检查报告时,应重点关注超声对于斑块稳定性和狭窄程度的描述:如果超声提示斑块表面不光滑、形状不规则、斑块呈低回声或者是混合回声斑块但以低回声为主,提示斑块为不稳定斑块(又称软斑块),说明卒中风险较高;如果超声提示斑块表面光滑、外形规则、呈强回声,则提示是稳定斑块(又称硬斑块),说明卒中风险较低;混合斑块的卒中风险介于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之间。此外,颈动脉狭窄的程度<50%,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在50%~70%,为中度狭窄;70%以上的狭窄为重度狭窄。狭窄程度越高,卒中风险越大。03.颈动脉斑块如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的破裂和脱落、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均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各种手段早期发现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风险。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1)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粗杂粮,减少糖、盐、脂肪的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避免久坐,控制体重,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2)药物治疗脂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血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三高”是防治动脉粥样斑块的基石。①调脂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还具有抗炎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从而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单药控制血脂不能达标时,可联用依折麦布、PCSK9等其他降脂药。②降压治疗: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③降糖治疗:普通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0%以下。④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聚集后容易形成血栓,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均应行抗血小板治疗来预防血栓形成。(3)介入治疗大多数颈动脉狭窄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只有当狭窄严重到一定程度(>70%)影响大脑正常血液供应,或者伴有不稳定斑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才需要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04颈动脉斑块如何预防预防颈动脉斑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针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热量摄入,注意营养均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物类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2)增加运动,避免久坐,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BMI在18.5~23.9之间,BMI=体重(kg)÷身高(m)²],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3)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4)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紧张、焦虑。(5)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脂、血糖、血压、颈动脉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和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一般说来,动脉粥样斑块一旦形成,往往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进展。临床治疗的目标不是让斑块完全消失,而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使斑块缩小或不进展,使不稳定的“软斑”变为相对稳定的“硬斑”,降低发生斑块破裂的风险,从而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对于颈动脉斑块,我们应当正确对待,既不能过度恐慌,又不能放任自流。通过科学的诊断和评估、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和合理的药物治疗,有效地控制颈动脉斑块的发展,保护我们的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