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医院动态
常常有患者拿着自己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来咨询,问:“医生,我颈动脉有斑块,是不是快得脑血栓了?应该怎么治疗?能不能把它治没了?”接下来,我们一起谈一谈颈动脉斑块的那些事儿。01.颈动脉斑块是什么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动脉内膜下局灶性病变结构,临床上常通过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IMT<1.0mm为正常;IMT在1.0~1.5mm为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IMT>1.5mm为斑块形成。简单来说颈动脉斑块就是脂质、钙类等成分在颈动脉血管内膜下沉积所形成的局部隆起。▲正常内膜→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在临床上非常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颈动脉斑块。据调查,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动脉斑块检出率是40%,60岁以上的人群动脉斑块检出率接近90%。颈动脉斑块在临床上非常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颈动脉斑块。据调查,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动脉斑块检出率是40%,60岁以上的人群动脉斑块检出率接近90%。02.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评估评估颈动脉斑块是否危险主要看两点:一看斑块性质是否稳定,二看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当我们拿到颈动脉超声的检查报告时,应重点关注超声对于斑块稳定性和狭窄程度的描述:如果超声提示斑块表面不光滑、形状不规则、斑块呈低回声或者是混合回声斑块但以低回声为主,提示斑块为不稳定斑块(又称软斑块),说明卒中风险较高;如果超声提示斑块表面光滑、外形规则、呈强回声,则提示是稳定斑块(又称硬斑块),说明卒中风险较低;混合斑块的卒中风险介于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之间。此外,颈动脉狭窄的程度<50%,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在50%~70%,为中度狭窄;70%以上的狭窄为重度狭窄。狭窄程度越高,卒中风险越大。03.颈动脉斑块如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的破裂和脱落、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均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各种手段早期发现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风险。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1)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粗杂粮,减少糖、盐、脂肪的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避免久坐,控制体重,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2)药物治疗脂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血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三高”是防治动脉粥样斑块的基石。①调脂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还具有抗炎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从而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单药控制血脂不能达标时,可联用依折麦布、PCSK9等其他降脂药。②降压治疗: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③降糖治疗:普通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0%以下。④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聚集后容易形成血栓,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均应行抗血小板治疗来预防血栓形成。(3)介入治疗大多数颈动脉狭窄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只有当狭窄严重到一定程度(>70%)影响大脑正常血液供应,或者伴有不稳定斑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才需要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04颈动脉斑块如何预防预防颈动脉斑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针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热量摄入,注意营养均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物类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2)增加运动,避免久坐,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BMI在18.5~23.9之间,BMI=体重(kg)÷身高(m)²],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3)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4)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紧张、焦虑。(5)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脂、血糖、血压、颈动脉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和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一般说来,动脉粥样斑块一旦形成,往往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进展。临床治疗的目标不是让斑块完全消失,而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使斑块缩小或不进展,使不稳定的“软斑”变为相对稳定的“硬斑”,降低发生斑块破裂的风险,从而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对于颈动脉斑块,我们应当正确对待,既不能过度恐慌,又不能放任自流。通过科学的诊断和评估、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和合理的药物治疗,有效地控制颈动脉斑块的发展,保护我们的血管健康。
2025.0813
立秋是太阳到达黄经135°的节气。“立”者始也,“秋”者揫敛之意,标志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2025年立秋仍处三伏末,暑热未退,早晚微凉,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故民谚有“秋老虎”之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一、立秋中医养生指导立秋时节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影响立秋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呈现“湿热余威未退、燥气渐升”双重属性。对人体影响:燥气伤阴,肺喜润恶燥,易出现咽干、咳嗽少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湿热困脾,脾胃运化功能受湿热阻滞,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口臭、舌苔厚腻;情志不舒,秋气肃杀,易引发情绪低落、失眠、焦虑,中医称“秋愁”。养生关键:滋阴润燥(防秋燥)、健脾化湿(清余暑)、安神定志(调情绪)。中医养生指导方案衣"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季适当冻一冻,能锻炼身体的抗寒能力,让身体慢慢适应变凉的天气。早晚温差>5℃时,薄外套随身,护住大椎、神阙、三阴交。风木偏亢见头痛、目胀者,戴薄帽或丝巾以挡风邪。食秋天讲究"收",少吃发散的食物,滋阴润肺为主,能收敛肺气,防止秋燥。宜食:白色入肺:雪梨(生津止渴)、银耳(润燥护肤)、百合(安神清心)、山药(健脾益胃)。酸味敛肝:葡萄、石榴、柠檬,抑制肝木过亢。祛湿健脾:薏米、莲子、赤小豆,化解长夏余湿。忌食:辛辣(姜、椒)、油炸及生冷,防燥热伤阴或寒湿困脾。中医养生食品推荐:(1)百合银耳糕。滋阴润肺、健脾安神,适合秋燥引起的皮肤干燥、咽干。(2)山药南瓜糕。健脾化湿、益胃补气,适合秋季食欲不振、腹胀,或脾胃虚弱者的儿童、老人。(3)酸枣仁莲子糕。安神助眠、健脾宁心,适合秋季的失眠、焦虑,或职场压力大的人群或老年人有上述症状者。(4)芝麻核桃糕。补肾润燥、健脑益智,适合秋季的头发干枯、腰酸、记忆力下降,或中老年人、产后妇女有上述症状者。(5)薄荷桂花藕粉糕。疏肝健脾、理气化痰,适合秋季的口干、食欲不振、咳嗽有痰。住睡眠:22点前入睡助养阴,6-7点起床宣肺气。环境:空调≥26℃且勿直吹,室内湿度保持50-60%。行运动:选太极拳、慢走等温和项目,晨间或傍晚进行,微汗即止。二、立秋中医养生功法推荐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此时,夏暑未消,秋燥渐生,呈现温燥特征,白天仍热,夜间转凉,昼夜温差拉大。立秋养生需遵循阳消阴长的规律,核心在于润燥养阴,收敛肺气,同时兼顾祛余暑,防受凉。可每天做立秋养生操:1、叩鱼际,每日40-60次;2、拍打肘窝,每日40-60次;3、拍打云门,每日40-60次,左右为一次。三、中医防病立秋后还在中伏,"秋后加一伏"正是冬病夏治贴三伏贴的时间,适合疾病如下:1、感冒、咳嗽、慢性哮喘、慢性支气管、慢性肺炎、慢阻肺;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2、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便秘、腹泻;3、失眠、多梦;4、肥胖;5、颈肩腰腿痛,畏寒肢冷等。三伏贴时间表头伏7月20日-7月29日中伏7月30日-8月08日末伏8月09日-8月18日
2025.0807
《脾胃论》指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强调了胃与大肠、小肠的密切关系,胃虚会影响到肠的功能,从而引发肠病。“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说明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对包括肠道在内的整个消化系统都有重要影响,脾胃虚弱可导致肠道功能失常,出现消瘦、泄泻等肠病症状。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消化吸收的核心场所,更是毒素排出的关键通道。可见肠道养生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调养肠道健康。肠道保健应做到以下几点:1.饮食保健轻烹饪,减负担:用清蒸、炖煮代替油炸烧烤,减少油脂刺激,饮食有节,避免肠胃“超负荷”;高纤配低脂:增加蔬菜、全谷物摄入,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红肉和动物内脏,降低胆结石、胰腺炎风险;控酒水,拒剩菜:酒精直接刺激消化道黏膜,碳酸饮料易致胀气,剩菜易滋生细菌,优先选择新鲜餐食。2.运动保健长期久坐、运动量不足,会使肠道蠕动功能减弱,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易引发便秘、口臭等问题。应顺应四时:春季早睡早起,适当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使身心得以放松;夏季注意防暑湿;秋季防燥养阴;冬季早睡晚起,养藏阳气,使人体与自然环境协调,利于肠道功能正常运行。3.情志保健“脑-肠”互动,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以减少对肠道的不良影响。4.规范诊疗,禁止滥用药物比如长期服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增加肠道疾病风险。在口服药物前要咨询专业医师,切莫自行“百度用药”。5.肠镜筛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息肉及肠癌的必要手段。有息肉切除史的人群,肠道也可能再次长出新的息肉,这部分人仍为高危人群,应该定期复查结肠镜。就诊科室:莲池区裕华西路530号一楼西北侧106号、107号、108号、110号诊室咨询电话:0312-2098611;0312-2098612;0312-2098599
2025.0805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此时借自然之力调理身体,往往能事半功倍。我院肾病风湿科在延续经典三伏贴的基础上,今年特别推出“隔姜铺灸”特色治疗——这一疗法以艾草为引、热力为媒,专门针对肾病及风湿免疫病患者常见的“阳气亏虚”“寒湿痹阻”问题定制而成。
2025.0802
当热浪裹挟着湿气席卷大地,蝉鸣声宣告着盛夏的正式登场,小暑已翩然而至。作为一年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它紧邻初伏,正是暑湿交织、阳气鼎盛的特殊时期。
2025.0707
12 3 4 5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