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太阳到达黄经135°的节气。“立”者始也,“秋”者揫敛之意,标志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2025年立秋仍处三伏末,暑热未退,早晚微凉,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故民谚有“秋老虎”之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一、立秋中医养生指导
立秋时节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影响
立秋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呈现“湿热余威未退、燥气渐升”双重属性。对人体影响:燥气伤阴,肺喜润恶燥,易出现咽干、咳嗽少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湿热困脾,脾胃运化功能受湿热阻滞,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口臭、舌苔厚腻;情志不舒,秋气肃杀,易引发情绪低落、失眠、焦虑,中医称“秋愁”。养生关键:滋阴润燥(防秋燥)、健脾化湿(清余暑)、安神定志(调情绪)。
中医养生指导方案
衣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季适当冻一冻,能锻炼身体的抗寒能力,让身体慢慢适应变凉的天气。
早晚温差>5℃时,薄外套随身,护住大椎、神阙、三阴交。风木偏亢见头痛、目胀者,戴薄帽或丝巾以挡风邪。
食
秋天讲究"收",少吃发散的食物,滋阴润肺为主,能收敛肺气,防止秋燥。
宜食:
白色入肺:雪梨(生津止渴)、银耳(润燥护肤)、百合(安神清心)、山药(健脾益胃)。
酸味敛肝:葡萄、石榴、柠檬,抑制肝木过亢。
祛湿健脾:薏米、莲子、赤小豆,化解长夏余湿。
忌食:辛辣(姜、椒)、油炸及生冷,防燥热伤阴或寒湿困脾。
中医养生食品推荐:
(1)百合银耳糕。滋阴润肺、健脾安神,适合秋燥引起的皮肤干燥、咽干。
(2)山药南瓜糕。健脾化湿、益胃补气,适合秋季食欲不振、腹胀,或脾胃虚弱者的儿童、老人。
(3)酸枣仁莲子糕。安神助眠、健脾宁心,适合秋季的失眠、焦虑,或职场压力大的人群或老年人有上述症状者。
(4)芝麻核桃糕。补肾润燥、健脑益智,适合秋季的头发干枯、腰酸、记忆力下降,或中老年人、产后妇女有上述症状者。
(5)薄荷桂花藕粉糕。疏肝健脾、理气化痰,适合秋季的口干、食欲不振、咳嗽有痰。
住
睡眠:22点前入睡助养阴,6-7点起床宣肺气。
环境:空调≥26℃且勿直吹,室内湿度保持50-60%。
行
运动:选太极拳、慢走等温和项目,晨间或傍晚进行,微汗即止。
二、立秋中医养生功法推荐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此时,夏暑未消,秋燥渐生,呈现温燥特征,白天仍热,夜间转凉,昼夜温差拉大。立秋养生需遵循阳消阴长的规律,核心在于润燥养阴,收敛肺气,同时兼顾祛余暑,防受凉。可每天做立秋养生操:
1、叩鱼际,每日40-60次;
2、拍打肘窝,每日40-60次;
3、拍打云门,每日40-60次,左右为一次。
三、中医防病
立秋后还在中伏,"秋后加一伏"正是冬病夏治贴三伏贴的时间,适合疾病如下:
1、感冒、咳嗽、慢性哮喘、慢性支气管、慢性肺炎、慢阻肺;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2、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便秘、腹泻;
3、失眠、多梦;
4、肥胖;
5、颈肩腰腿痛,畏寒肢冷等。
三伏贴时间表
头伏
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
7月30日-8月08日
末伏
8月09日-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