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热防秋燥
宜:滋阴润肺、祛暑化湿
忌:过食辛燥,贪凉饮冷
01.饮食篇
滋阴润燥,清淡为本
处暑后的空气就像被抽干了水分,变得干燥起来,稍不注意,就可能被燥邪找上门,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等不适。这个时候,多吃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就成了头等大事。比如,来一碗清甜润肺的雪梨银耳羹,软糯的银耳和清甜多汁的雪梨,在小火慢炖中交融,每一口都是对干燥的温柔抵抗;或是喝上一碗鸭肉粥,鸭肉性凉,既能补充日常消耗的营养,又能滋阴养胃,暖乎乎地滋润身心。

除了滋阴,饮食清淡也不能忘。告别那些油腻、辛辣的食物,给肠胃放个假。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西红柿、鲜辣椒、茄子、马铃薯等,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卫士,补充营养,帮您抵御燥邪。同时,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来一杯香浓的牛奶,吃几个水煮蛋,为身体筑起一道健康防线,提高免疫力,轻松应对季节变化。
02.起居篇
早睡早起,防凉保暖
处暑过后,秋日的气息渐浓,“秋乏” 与 “秋燥” 也悄悄找上门来 —— 整个人仿佛被一层温柔的 “秋意魔法” 笼罩,既容易昏沉困倦,皮肤与喉咙也常感干燥不适。此时,及时调整作息节奏格外重要,别再延续夏天晚睡的习惯:建议每天尽量多留 1 小时休息时间,争取晚上 10 点前进入睡眠状态,清晨再伴着熹微的晨光轻轻起身,让身体跟着自然节律慢慢 “换季”。
午后若有空闲,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闲,给自己安排一段惬意的午休时光。哪怕只有短短半小时,也能快速驱散疲惫、唤醒活力,帮您化解一整天的困顿感;尤其对老年人来说,秋季更需养护精力,充足的休息更是健康的 “小保障”。
民间常说 “处暑寒来”,进入这个节气后,早晚温差会悄然拉大,白天或许还带着暑热余温,入夜后却凉意渐生,稍不留意就容易着凉感冒。建议别再贪恋空调的凉爽,不妨适当缩短空调使用时长,让身体慢慢适应室外的自然温度,维持稳定的基础体温。晚上睡觉时更要多注意腹部保暖 —— 哪怕天气还不算冷,也记得在腹部搭一层轻薄的小被子,悉心护住脾胃,让它能安稳 “工作”,减少受凉腹泻的可能。
03.运动篇
反捶背脊,疏通经络
处暑运动有讲究,久坐、伏案人群尤其适合练 “反捶背脊式”,具体方法为:
1、盘坐,两手自然按于两膝,全身放松;
2、两臂侧伸至身体两侧,小指在上,拇指在下,掌心向后,目视前方;
3、两手从指尖开始握成空拳,向后画弧,拳眼轻轻抵在骶骨两旁;
4、两拳沿脊柱两侧,由下向上轻轻捶打,同时身体微微前倾,拔伸脊柱;
5、头身尽量向左后转动,脊柱旋转拔伸,两拳继续捶打,头身转正;
6、身体微微前倾,头身尽量向右后转动,进行右侧练习,左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共做3遍;
7、沉肩坠肘,下落还原,两手覆按两膝,目视前下方,呼吸自然,全身放松。
这一式格外适合久坐不动或长期伏案的人群。练习时,通过左右转头、脊柱侧伸的动作,搭配手部对背脊的捶打,能有效为脊柱及周边经络疏通气血、活络经脉,帮身体缓解久坐带来的紧绷感。
04.防病篇
润肺护脾,饮食卫生
处暑过后,空气中的秋燥之气日渐浓烈。中医认为肺为 “娇脏”,最畏燥邪侵袭,稍不留意,就容易诱发咳嗽、咽喉干痒等不适,让身体被 “秋燥” 缠上。想要给肺脏做好防护,不妨在饮食上多下功夫 —— 常吃百合、白萝卜、雪梨这类能润肺生津的食物,用天然食材的滋养,为娇嫩的肺脏撑起一层温柔的 “防护伞”,帮身体稳稳抵御秋燥困扰。
玉竹麦冬润肺饮
配方:玉竹10g、麦冬8g、鲜百合6g(干百合需泡发)、蜂蜜适量。
制作方法:沸水浸泡,水温后加入蜂蜜(避免高温破坏蜂蜜活性)。
功效:能发挥滋阴润燥、润肺止咳的作用,可针对性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干不适、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问题,尤其适合长期用嗓人群、常待空调房人群,儿童也适用(需根据年龄酌情减量)。
百合银耳糕
配方:干银耳10g(泡发后约100g)、鲜百合50g(焯水打泥)、糯米粉200g、冰糖50g、枸杞10粒(装饰)。
制作方法:① 银耳泡发后煮烂(约30分钟),打成泥;② 银耳泥+百合泥+糯米粉+冰糖揉成面团(若太干加少量清水);③ 分成小剂子(约30g/个),压成糕状,表面放枸杞;④ 水开后蒸15分钟(糯米粉熟透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健脾安神,针对缓解秋燥引起的皮肤干燥、咽干等问题,适合老人、儿童(口感绵软,易吸收)。
处暑时暑热之气还未完全消散,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稍不注意就容易肠胃不适。此时,辛辣刺激、油腻厚味的食物不妨先暂时搁置,避免这类食物在体内积滞,进一步加重脾胃运化负担。此外,饮食卫生也需格外重视 —— 吃瓜果前务必彻底清洗干净,日常使用的餐具也要定期高温消毒,从细节处守护好肠胃健康,为秋季养生打下稳固基础。
处暑祝福语
处暑已至,提醒您在这早晚清凉、午间仍热的时节里,照顾好自己:
少吹空调多添衣,
饮食清淡蔬果香,
早睡早起精神好,
反捶背脊身安康。
愿您生活顺遂,收获满满,与美好不期而遇,快乐度过每一天 。